logo

古诗词中的“宥”字佳句集锦

本站 8788
在古代诗词的瑰丽世界里,“宥”一字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感与哲理内涵,它是宽恕、包容之义,在众多诗人的笔下化为一句句深情而又富含智慧的经典诗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代诗人王勃在其《滕王阁序》中所写的:“君子不念旧恶,此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宥”,却以广阔海洋和巍峨峭壁象征了宽容的力量与胸襟,暗含对人世间的种种过错予以理解和原谅的精神内核,这正是“宥”的深刻体现。

再如宋代词人辛弃疾于其作品《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细看诸处好,人人皆是慈悲主,一言不合何须怒?"此处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宥”字,但通过对人间温情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于人际矛盾的理解化解之道,传递出深沉而博大的容忍态度,这种境界无疑是对“宥”之意境的高度升华。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在他的诗歌《送灵师归庐山》中有云:“洞庭波兮木叶下,客心悲兮泪如雨。愿天公怜我真性情,恕尔狂愚。”这里的“恕”即包含了饶恕、宽容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希望上苍能对其友人性情上的率直甚至被视为轻狂之处给予接纳并赦免的情感诉求,生动诠释了友情之间的深深理解及无私包涵之美德——这也是“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虽非出自诗词歌赋,但却被历代士子广泛引用,并将其精髓融入到自身的道德修养之中。“薄责于人”就是一种对他人的过失采取宽宥的态度,这也恰恰体现了古人推崇的仁爱和谐的社会理想和个人修为原则。

综观以上所述,古诗词中的“宥”犹如一座桥梁,连接起人心之间互相体谅、彼此尊重的空间。它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伦理哲学底蕴,更寄托了一种超越世俗恩仇,追求心灵自由洒脱的人生情怀。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生活琐事,无论面对社会万象抑或内心独白,这个“宥”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流露出诗意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古典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一颗璀璨明珠。

标签: 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