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黄昏在古文中的别称

本站 2025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浩渺星空中,黄昏时分承载了无数诗人的思绪与情感。这一特定时段,在古文中拥有诸多富含诗意和哲理韵味的独特别名。

一曰“日晡”,取自《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悲泉,则阴气始凝,日夜并至乎地轴之末,而晨夜替矣;日至扶桑之下六尺,是谓反景,反而照于西方,故日晡也。”此处的日晡即指太阳将落未落之际,天边残留一抹余晖之时,正是昼夜交替、光影朦胧的一刻,形象展现了黄昏时刻天空变幻莫测之美。

二唤为"禺中"或"隅中",《汉书·律历志上》有载:"旦暮则终始于表南之中……昼漏尽而夜漏起,晷影在午正北三十度者,所谓'禺中’也”。古人以观测日晷判断时间,“禺中”便是夕阳西斜,行将没入地平线之前的那段时间,寓意着白日渐逝,夜晚即将降临的生命流转过程。

又有称之为“酉初”的说法。“酉”乃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为下午五点到七点之间,此时正值一天劳作接近尾声,万物开始归宁休憩,天地间弥漫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婉的气息,契合了人们面对黄昏那种既眷恋又惆怅的心境体验。

此外,“昏黄时节”、“薄晚冥冥”等词句亦常见诸古代诗词歌赋,描绘出一幅幅浓墨重彩且意境深远的画面:远山近水被霞光染成金红一片,炊烟袅袅升起人家屋顶,鸟儿结伴还巢,一切都被笼罩在这片温暖却又带着淡淡离愁的黄昏光线里。

综观上述种种关于黄昏的不同称谓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现象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他们通过对黄昏景象的艺术化提炼及哲学性解读,赋予这个短暂却极具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无比丰富的精神内蕴,并以此寄寓生命轮回不止、时光荏苒易逝的人生感慨与思考。

标签: 黄昏在古文别称